0元理論?適合嗎?

「0元!如果我是一個創作人,我每天早上5點起來寫網誌,我一個月可以有20幾篇網誌,我的網誌是0元,我所有的廣告收入都捐出來,但是因為這個網誌我所擁有的影響力,我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商業模式,我如果靠這個網誌我可能一個月賺不到5萬塊

公播授權?誰該付錢?

前陣子有個新聞是說,現在只要一般店家沒有取得公播授權,就不能在自己的店裡自行放版權音樂或影片,想要播放就得付錢。老實說,我對於公播授權這件事有定義上的疑問。照理說,付費方式應該是以需要與供給作為交易模式;我有需要這個東西,我就應該付錢給這東西的供給商來取得。那何謂「需要」?

從「舞林大道」看比賽型節目

星光大道的重點著重在個人歌藝上面,必須透過演唱不同風格的歌曲來展現自己歌唱的特質,但因為大都是演唱現有的歌曲,所以在很多層面上是被侷限住的。然而舞林大道的參賽團體,除了每個人本身的舞蹈底子,還要加上自己選音樂、組合、編排舞蹈,甚至是必須加入許多的創意元素到整個表演裡面,才會容易被評審青睞

音樂主線和支線?

電影戲劇的張力,有時候來自各個角色們所擁有的劇情的交集而有更強的效果,也就是主線劇情和支線劇情的融合。一部好看的電影或戲劇,或漫畫動畫,或小說等等,除了細膩刻劃主線劇情外,和主線劇情有關的支線也會交代鋪陳的有張力,常常一開始看起來不相干,最後走在一起才發現期間的來龍去脈而讓人恍然大悟般的精彩。

古典和流行的思維

其實不管聽哪種音樂,只有在想聽的時候才會真的仔細聆聽,很多心情的當下常常是不想聽音樂的,如果那時有任何好聽的音樂放出來進到耳朵裡,都會嫌吵,或是在做其他工作時,音樂陪伴的只是一種氛圍,而不是它的旋律細節,聽音樂完全在人的感覺上,哪一種音樂該拿來怎麼聽,有時不用有那麼刻意的對錯。

行動創作獎的衍生模式

高獎金的比賽的確造成高水準的演出。台灣大哥大辦的行動創作獎,讓我想起兩年前由新萬仁公司所辦得「綠油精廣告歌曲比賽」,總獎金70萬(應該是,有點忘了),第一名的獎金就高達30萬,比第二屆行動創作獎要高出10萬,而且前三名得獎作品會被放到廣告中播出(實際上後來聽到是連佳作的也有播),結果那次比賽也是高手雲集,競爭激烈,作品也是十分的有聽頭,他們的頒獎典禮甚至讓得獎者的作品進行現場演唱,十分隆重有看頭。而這次行動創作獎的作品水準之高,讓人印象深刻。 這代表甚麼?

獨立音樂圈的限制

其實獨立音樂到現在,已經算是越來越蓬勃了,只不過在聽眾上的突破,仍舊比不上獨立音樂的發展限制。實際上,有知名度,和平常會去聽是不一樣的,知道這個樂團和聽過它們的歌與否,不一定是對等的,因此如何讓一般人在平時就會像聽流行音樂般的去聽獨立音樂,除了音樂本身的創意吸引人外,比較難突破的就是宣傳模式了。

創作能值多少錢??

這種價錢的問題雖然比較膚淺,但是我想起曾聽過一些人所講的觀點,我覺得不能茍同。任何東西的價格,最基本就是由供給和需求決定,需求大於供給,則價格上揚;供給大於需求,則價格下跌,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道理。

音樂技巧以外的思考

談論編曲實在是一大學問,而我就像是在這大片沙灘上,還在摸索著適合築出沙雕的地方。創意在於人的表現上,一個有創意的編曲,一定可以讓大家和自己都非常快樂,也許主旋律並不是這麼好聽。